一九中文网 www.19zw.com,最快更新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一来到京城就被直接扣押而软禁的朱高炽等人,内心要说是一点都不紧张的话,那纯粹是骗人的。毕竟眼下的时局注定了他们的身份非同一般,作为藩王的质子,这三个孩子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也还非常团结,就连向来调皮捣蛋的朱高旭和高遂二人,也极其空前的团结在大哥朱高士身边,一点也不敢兴风作浪。压根就没有后来那般的嚣张跋扈。
要知道,在历史上的朱高煦,那可是非常嚣张的一个人,这个人历史上嚣张到了什么程度呢?
皇帝在古代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地位,因为这是个至高无上的职业,就算后果是死伤无数的代价,也要拼一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个白日梦,比中奖几率还低。但对有的人来说,皇位只差临时一脚,踢准这一脚就能拿下。
不过有些人的脚法始终欠缺火候,要么立功心切打了空响炮,要么就准头太差反被踢出。永乐帝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就很倒霉,他一直觉得离皇位就差临时一脚了,却给踢歪了。
朱高煦从小就不爱读书,嚣张跋扈,不管是百姓还是大臣,只要看不顺眼就随意打骂,甚至直接杀掉。他这个人虽然不爱读书,但是喜学武术,每次打仗都很机灵。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让朱高炽留在京城,只带朱高煦去冲锋。朱高煦打仗很厉害,在战场上救了他爹好几次。
有一次燕军和建文军大战白沟河的时候,朱棣被前后围攻了,大都督瞿能差点抓住朱棣。就在此刻刮起一阵大风,朱高煦率领数千精兵及时赶来,杀了瞿能救了父亲,转变了战争的结局。公元1400年12月,朱棣在东昌之战又遭受攻击,又是朱高煦率兵把朱棣救了,并击退了敌兵。
1402年6月,朱棣在浦子口打仗时再次遇险,本来打算要议和退兵的,但朱高煦带着生力军前来助阵。朱棣十分高兴,为儿子加油打气,最后击退了建文军。战后朱棣跟朱高煦说:“你好好干,你哥身体不太好”。朱高煦以为的意思是,只要我做的好,江山可能就是我的了。这句话深深藏在朱高煦心里,成为他以后的心魔。
因为这一战关系着成败,所以无比激动的他对二儿子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让朱高煦把这句话当成了父亲对他的承诺,成为了他一辈子的执念。人一旦有了执念就会很执着,执念在心中生根发芽,万分膨胀,朱高煦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对于立太子之事,朱棣觉得大儿子太软弱,小儿子又锋芒太露。但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他爹推了一把,因为朱棣很喜欢这个小孙子,所以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封为汉王,封地云南。朱高煦很是失落生气,公然反抗父亲的命令,死活不去封地。如果朱高煦能忍一忍的话,也许会有机会翻身,但他没忍住。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但朱高炽很短命,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与世长辞。太子朱瞻基知道消息后赶回京城,朱高煦却在半路布置杀手,想截杀侄子但没成功,最后朱瞻基顺利继承皇位。后来朱高煦造反了,朱瞻基亲自征战,不到一个月就找到了叔叔,朱瞻基跟他父亲一样有宽容之心,所以对朱高煦父子格外开恩。
有一次朱瞻基好心去看望叔叔,却被朱高煦一个扫堂腿给绊倒了。朱瞻基真的生气了,宽容之心彻底没有了,顿时起了杀心。他命人搬来了一个三百斤的大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被朱高煦举了起来。朱瞻基让人摁住铜缸,上面放了一堆木炭然后防火,铜缸烧红后掀开一看,朱高煦被烤熟了。
朱高煦被执念紧紧捆绑着,为了这个执念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实如果没有这么执着的话,朱瞻基对他们已经很好了,但是一个人若想不通,谁也说不通了,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啊!虽说我国自古就以嫡长子为尊,但也不像西欧贵族那般死板,各皇子之间还是能争上一争的。为了储君之位,皇子们不惜刀剑相向,阴谋自然更不在话下。普遍来说,有志于至尊之位的皇子,性格都较为深沉含蓄,但总有那么几个嚣张跋扈的,别的不会,就擅长“作死”,最终硬生生把自己玩死玩废。
燕王朱棣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得天下后,自然就会开始考虑储君问题。他有两个嫡出的儿子最有希望继位,长子朱高炽性情沉稳仁善,从小就沉迷读书,很得群臣的拥护,但由于长期待在书房,身材很胖,不是很得“马上皇帝”的父亲喜爱。次子朱高煦则从小随父亲一起领军,还在战争中立过功劳,长相英俊,是朱棣最喜爱的孩子。
朱高煦经常作为大军的先锋,所向披靡,还曾奋不顾身地杀入敌军中,把父亲救出来。因此,为这个儿子感到骄傲的朱棣欣慰地勉励他,还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你哥哥身体不好。这很容易让朱高煦点燃不应有的野心。最终,权衡利弊下,朱棣还是遵循古老的礼制,依然让长子作为太子,将次子封为王。朱高煦当然不会高兴,一直赖在京城不走,朱棣连续为他改了两次封地,他都嫌偏远穷困。于是,朱棣也随他去,就让他留了下来。
朱高煦第一次“作死”的事迹来了。他先是从父亲手上讨来一支名为“天策卫”的护卫军,经常出门与他人炫耀。因为李世民曾经的亲信就是“天策府”出身,于是他也以李世民自居。而李世民是什么人?杀了兄弟,逼父亲退位。此外,他还趁着皇帝在外领兵打仗,又私自招募军队,整天在街上游荡,横行不法。他总是对支持太子的大臣充满敌视,指使亲信上书陷害他们,让不少忠臣蒙冤入狱。朱棣听闻后勃然大怒,差点想要直接废掉他,还是太子求情,才将他赶去封地。
按理来说,既然丢了继承权,那就老老实实当个衣食无忧的王爷,那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他还是不安分。朱棣死后太子继位,然而这个大哥身体实在太差,只干了10个月就去世了。他生前立下的太子朱瞻基身在南京,他要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京去继位。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想着自己的封地正好在二者之间,就部下埋伏,准备半道截杀这个侄子。
可惜,他的野心人人都清楚,朱瞻基压根就没走大路,而是绕小路直接到了北京继位。于是,好好的皇子,又从皇弟变成了皇叔。此时的他已经成了全天下人口中的笑料,当不了皇帝,又造不了反。朱高煦咬咬牙,干脆真的反了。造反总要有臂助,于是他想到了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已经高居为英国公的张辅。
他派人前去送信,张辅也非常不客气,直接把信使绑了送到小皇帝那里——两人确实战友情深,但别人已经身居高位了,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陪你一块造反。况且全国最精锐的军队全在皇帝手里,朱高煦那点兵力根本不够打。
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为自己刷点威望。他8号出发,20号大军就将朱高煦团团围困在城中。皇帝炫耀了一下强大的军威,朱高煦就吓得赶紧投降。他本想打开正门,却被不甘失败的手下阻止了。他连手下的将领都不敢得罪,只能乖乖回府,然后从后门小路出城乞降,很是窝囊。
谋反是当之无愧的死罪,群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处死朱高煦。然而小皇帝不愿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只是剥夺了他的王位,把他带回京城中,找了间大宅子,将他软禁起来。这简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大好事,身负叛国重罪,既没有砍头,也没有流放,连大牢都没进。一辈子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然而,朱高煦还没有放弃,可谓是“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过了几年,朱瞻基闲着没事去探望这个叔叔,两人本来谈的好好的,不知道朱高煦哪根筋没搭对,突然对皇帝来了一记“扫堂腿”,将他绊倒在地。朱瞻基非常生气,命令侍卫搬来一口大铜缸,将他扣在里面。
皇帝还算是仁慈,等他气消了,可能还是能饶叔叔一命。然而朱高煦出身武将,力大无比,居然顶着铜缸站了起来,在院子里横冲直撞。皇帝再也受不了了,下令搬来一堆木炭放到缸旁,点起一把大火,直接将这个“作死之王”烤成一团焦炭。
而且这还是一个嚣张跋扈而不自知的人。1404年,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感到私下不满:“父皇曾经答应过要立我为太子,现在竟然违背了诺言!”朱棣得知后感到非常愧疚。徐皇后对他说:“老二性格暴躁,如果他成为皇帝,可能不会善待兄弟,所以我们必须立老大为太子。”
朱高煦是朱棣和徐皇后的次子,性格狡黠、顽固,年幼时在京城接受教育,但因为言行轻率而未能赢得祖父朱元章i的青睐。1395年,朱元章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高煦为高阳郡王,那时的朱高煦并没有想要争夺继承人的地位。
1399年,朱高煦和兄弟们一起前往京城奔丧,建文帝想扣留朱高煦等人,以此来威胁燕王朱棣,但又犹豫不决。徐辉祖对建文帝说:“在我的三个侄子中,只有朱高煦勇勐而蛮横。他不会忠于朝廷,将来可能背叛燕王,是个潜在的祸患。”
必须承认,徐辉祖对人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朱高煦在返回北平的途中杀害了几个百姓,给人留下极坏的印象,大臣们都指责燕王没有教育好子弟。
1399年,朱棣起兵平定叛乱,命令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朱高煦勇敢善战,他在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i中击败了瞿能i父子,又在次年的东昌之战中击退了朝廷大军,救出了朱棣。这些战斗使朱棣对朱高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1402年,在朱棣在浦子口战败之际,朱高煦及时赶到,为了激励儿子,朱棣含义深长地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言外之意是鼓励他努力奋斗,因为他的哥哥身体不好,将来我会让你成为继承人。
朱高煦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于是勇敢地战斗,击退了朝廷大军。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原以为父亲会兑现当初的承诺,没想到父亲仍然立了病弱的长兄为太子,心中十分愤怒,于是就发生了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
朱棣在立储的问题上其实也曾犹豫过,毕竟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大功。但长子朱高炽并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为人仁厚,在靖难之役中也有功劳,因此朱棣最终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朱高煦意识到一旦离开京城就藩,将失去争夺继承人地位的机会,因此他选择留在京城,等待逆境中的机会,尽管朱棣多次催促他离开。朱棣虽然对次子这种固执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每当想到在立储的事情上对次子有所亏欠,他便忍耐着。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父亲的反感,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陷害朝廷大臣。到了1416年,朱棣对朱高煦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决定废除他的王位,使他成为庶人。朱高炽虽然知道弟弟的过分行为,但还是为弟弟在父亲面前求情。
考虑到太子的请求,朱棣不再深究,但仍然严厉惩罚了朱高煦,并强迫他去山东就藩。尽管朱高煦离开京城,带着家卷到达封地,但他仍然心怀皇位的欲望。因此,一到封地,他就开始策划如何夺取皇位。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朱高煦动了反叛的念头,派遣心腹人潜入京城,等待时机发动叛乱。朱高炽对此心知肚明,但他选择重赏弟弟,希望他能顾念兄弟之情。朱高煦害怕兄长的实力,于是顺势停止了行动。
然而,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年轻的朱瞻基。此时的局势与建文帝继位时相似,一方是年轻的皇帝,一方是雄心勃勃、经历过战争的皇叔。然而,类似的开局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1426年,朱高煦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多次劝说无果后,选择亲自率军征讨。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可以侥幸成功,但当朝廷大军到来后,他发现自己没有胜算,最终只能出城投降,请求侄子的宽恕。
这位皇叔没有好感,但毕竟他们是一家人,再加上要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因此他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然而,在某次宣宗探视朱高煦时,朱高煦故意将宣宗绊倒,结果却被宣宗用酷刑处死。
帝王的承诺往往是不可靠的,朱高煦过于轻信父亲的话,结果发现自己被欺骗,激起了他的愤恨之情,一心想夺取皇位,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另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从先帝指定的继承人手中夺取了皇位,也让朱高煦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可以重复成功,但他并未意识到他的侄子比建文帝更加聪明机敏。
虽说智商有些感人,但即便是愚笨的朱高旭也明白,自己三兄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全身而退的办法。
只是还没等这三个人想出来,就听到了朝廷准备放他们回北平的惊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