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19zw.com,最快更新千秋皇明 !
朱由楫独自一人在毗卢阁上,倚栏凭高,眺望京师美景,神怡心旷,今日方才真切的感受到这座城池真正的美景。
站在这里,东、南、西、北四方皆可望远,极目远眺,甚至隐约可以见到西边与北边的山脉起伏之状。
想来那便是太行山脉的西山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吧?
朱由楫不懂风水,只是从后世的一些关于北京城的介绍中,对北京城的风水有一点浅显的认识。不过即便如此,此刻的他朱由楫单从地理地势和军事角度出发,也能看出许多北京城的不凡之处,这让他心里面由衷的对设计和营造了这座城池的那些人感到敬佩,同时也有对永乐大帝当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来的胸襟与气魄感到佩服。
虽然永乐地帝迁都北京,有一大半的原因是因为南京多为建文旧臣,又是传统文官势力的集中地,还有许多人并不服气他做皇帝,而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经营许多年都是自己人,迁都可以更好的让自己坐稳皇位,治理国家;但是朱由楫却更愿意相信永乐大帝迁都北京是为了天子守国门!是为了更好的对付甚至于谋求消灭草原上的北元蒙古势力。
此处也叫幽州,燕京!在宋辽之时这里属于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皇帝和官员、将军们恋恋不忘的汉家故地,做梦都想收回去的地方,是宋太宗三次北伐,汉家数十万精锐儿郎埋骨的地方。也是辽朝用心经营的膏腴精华之地,辽朝为了更好的经营以幽州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更是创造性的在华夏历史上使用了一国两制,在朝廷中设立南北面官“因俗而治”,北面官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南面官则是模仿唐代制度建立汉人官府机构,基本上直接以燕云之地的汉人自己管理汉人,给了燕云之地汉人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治权。
于是辽朝直接将这里升格成为了辽朝的都城之一,变成了辽朝的南京析津府。
由此才有了此后的金、元,大明及至后世的螨清到红色新中华都在此定都的的千年都城历史。
这里的地理形势实在是太重要了,西枕太行余脉,北边就是燕山,两条山脉在南口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南边就是开阔平坦的华北大平原,更有长城蜿蜒在燕山之中。
地势顺应华夏整体地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东有潮白河,北京城山环水抱,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战略军事战略的眼光来看,都是极佳的形胜之地。
元朝建国,在为都城选址的时候,直接出动了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数位风水名家共同堪舆规划,便是看重了此地的山水形胜,位势俱佳,唯一比较缺憾的是地上河流水位不够,所以又从地上和地下引了两条
水脉进行补充。
大明立国之后,北伐收复燕云,攻取了大都之后便将原来蒙元的皇宫给拆除了,然后成了朱棣在登极做皇帝之前的燕王封地。
等到靖难成功,朱棣当了皇帝,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以姚广孝为首会集了当世廖均卿、蒯祥等数位风水堪舆名家,还有一位交趾大匠阮安一起,到北京堪舆选址,然后在元朝原大都城的基础之上开始布局营造大明的京师——北京城。
以南京皇城为蓝本,既要延续南京皇城宫殿的星宿布局,又要符合北京的地理形胜,还要废除蒙元的残余王气,于是堪舆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将皇城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了原大都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
更有大明的京师设计营造了一东一西的双龙并护的风水格局。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奇观蔚为!
西边水龙以太液池南面部分(后世南海公园)为龙头,将湖心岛点做龙睛,剩余的太液池(后世中南海和北海)整体构成龙身,再以什剎海做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东边陆龙俯卧在整个北京的中轴线上,承天门势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承天门到午门一带便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更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
正阳门正好似一宝珠,形成双龙戏珠之意。
皇宫的前朝和后宫布局除了暗合紫薇星垣额天星之术,同时无论是从天运风水分析,还是从地理风水而言,整个紫禁城的风水布局,按照风水而言,都是峦头与理气的绝妙配合。
而后整个城池的布局也是花费了大量心思使其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比如整个京师形似一个凸字,外城为阳,开立七座城门,是为少阳,内城则为阴,开立九座城门,为九阳之数。内老外少,成内主外从之势。按照八卦易理,老阴、老阳为变卦,少阴、少阳为不变,内用九数‘阴中之阳’。内城南墙设三座城门,取象于天,属乾阳之卦,内城北墙开立城门两座,取象于地,属坤阴之卦,皇城中央又布置五个门,则是取象于人。
由是人在期间,顶天立地,天、地、人三才齐备。
大明以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陪都,构成南北二京,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军事上首都,南京则作为大明的经济、文化上的首都。
皇帝和中央朝廷在北京,好坏皆有。
首先是皇帝便极大的摆脱了南方文官的制掣肘,虽然后面因为土木堡之变,并没有起到什么卵用;其次京师靠近
长城,距离大明的边关不远,方便中央朝廷更好的控制和指挥屯驻在九边重镇上的几十万精锐边军进行防御或是进攻作战;再有便是将朝廷的中枢放在北京,可以更好的经略西北和辽东,同时能够对南方形成居高零下的形势。
不过因为京师距离边关太近,如此一来的弊端也是很明显。北边尚有北元残余势力未灭,时常扣边骚扰,朝廷必须在京城周边和九边长期屯驻重兵,给朝廷的财政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九边重镇稍有疏忽,还有可能面临被敌人兵临城下,重演靖康之变的可能。
事实上,终大明一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北京城被外敌前后三次围攻。
英宗天顺年间土木堡之变,京师被蒙古瓦剌部围城,大明推立监国的郕王登极为帝,在于谦的主持下成功守卫了北京城;一百余年后,世宗嘉靖年间庚戍之变,京师被蒙古鞑靼部围城,被各路勤王大军逼退了回去,却也将京师附近的人口和牲畜给劫掠一空。再然后便是历史上明崇祯时期的关外建奴突破长城防线围攻京师的己巳之变,虽然大明最终打退了黄台吉,并没有让建奴讨到太多的便宜,但是也让黄台吉发现了大明军队防线上的授守御漏洞,以至于此后又有了黄台吉带领八旗兵先后四次破关而入,兵临京师城下。
也正是大明的京师离着边关长城沿线如此之近,而大明朝廷在几次面临异族大军围城的情况下竟然都能够坚持住没有迁都,而都是选择了直接正面强刚硬怼回去,就是不愿意求和割地、赔款什么的,才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决心和魄力。
这也才有了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铮铁骨与誓言祖训。
在毗卢阁,吹着高空的冷风,眺望着京师内外的美景,朱由楫的思绪飘的有点儿远,不禁缓缓的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他的意识前所未有的清晰,似乎完全进入到了一种空灵的状态,仿佛刚刚看到的北京城的一切都变成了一副三D动态投影图一般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还有他脑海中曾经在后世所看见过的北京地理地形卫星图,以及瓦剌部也先围攻北京、鞑靼部俺答汗围攻北京,还有崇祯朝时期黄台吉五次率兵入围京师的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和调动路线。
此刻,已经单纯的从登高望远,欣赏京师风景变成了,他正结合自己在后世所学的军事知识,将自己想象成明军的最高军事统帅,进行推演,自己在面对异族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要如何攻守,兵力要如何配置,有没有可能利用京师的周边的地理形胜,将入围京师的敌人尽数歼灭?
以方书杰为首一众人被方正化与曹化淳堵在楼下,几次想要上去都被方正化一人给收拾了回去,一群人在下面直跳脚。
这些人中竟然没有一个注意到此前朱由楫让方正化和曹化淳将他们赶下毗卢阁时候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