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19zw.com,最快更新大汉奸臣 !
回到自己院子后,段增还有些莫名其妙。
他不知道今天这是怎么了,先是段颎对他的提议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接着向来对他严厉的苏夫人也变得和颜悦色起来,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个样。
他不知道的是,等段增退出去后,原本脸色还保持平静的段颎却突然笑了起来:“增儿今天的举动真是给老夫大大长脸啊,连天子都特意表扬老夫,说老夫教子有方,还要朝中百官也要像老夫一样好好教导后辈。”
原来,今日段增派人去设棚施粥,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蔡邕看到了,蔡邕回到家中后立即上了一道奏疏,请求皇帝打开府库,赈济灾民。
在奏疏中,蔡邕还特意将段增赈济灾民的举动大大夸奖了一番,说他有仁者之心。
汉灵帝虽然贪财,但不管怎样,身为天子的他,还是必须维持自己仁德的形象的;所以读了蔡邕的奏疏后,当即将段颎招过去表扬了一番;又召集百官,将奏疏的内容告知他们。
段颎之前依附宦官,备受士人们诟病;此次段家却率先赈济灾民,那些士人得知之后,不管心里心里怎么想的,口头上却是一致的在夸赞段增,让段颎倍感脸上有光。
所以今日段颎才会显得如此高兴,对段增的提议不假思索便同意了。
……
接下来半个多月里,段增都留在府上没有出去。
他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坚持练习拟熊拳,感觉力气有了一点增长;空闲下来便练习书法,或者看一看书。
那些儒家典籍,虽然不怎么感兴趣,但他知道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既然想要融入到士人中去,那就必须要读一读这些儒家典籍。
在这期间,被段增当做伴读的顾景每天都会和他一起读书习字。
不过,顾景虽然以前在他父亲的教导下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但毕竟年纪还小,学到的东西还很有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
好在他学习起来非常刻苦,只要有时间就会看一看书,若是碰到了不认识的字就会向管事请教,那用功程度甚至让段增感到汗颜。
而担任侍女的顾岚刚刚被收留的时候,还显得面黄肌瘦,相貌普通,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调养后,随着营养跟上,面色变得红润起来,换上一身绿色深衣,顿时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她虽然年纪还不大,但心性早已成熟,照顾段增起居时显得非常勤勉而细致,让段增享受到“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惬意。
至于收留的其他十八个孩子,段颎专门安排了一个管事来教导他们。
这些孩子都出身穷苦人家,别说是识字了,甚至连大名都没有一个,平日的称呼基本上不是“狗蛋”,就是“二丫”,所以段增收留他们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取名字。
这个时代的人取名字可不是随意取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则。
尤其是在东汉,因为王莽改制的结果,东汉时期的人取名一般都只是单字名,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名字,都是如此;而像“皇甫嵩”、“诸葛亮”等,则属于复姓。
而具体到段家,又有行辈的分别,比如段颎这一辈的人,取名都从火,像段颎的“颎”字里就带了火,而段增堂叔段煨,同样是带火。
到了段增这一辈取名则从土,比如段增的“增”,段坤的“坤”,都是如此。
当然,这十八个孩子毕竟不是段家的人,取名的时候不需要讲究这些;不过为了方便,最后段增给他们取名时还是给他们取了带土的名字。
除了名字以外,这些孩子遇到的问题还很多,受限于以前生活的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半点基础,更是连学习的意识都没有。
负责教导他们的管事每天都会向段增抱怨,说他们脑子太笨,不堪教化,每当这个时候,段增都不得不努力劝解,这才让他没有“罢工”。
好在,这些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都知道,若不是段增收留他们,并让管事来教导他们,那他们别说是坐在舒适的屋子里安心读书了,就是每天肚子都填不饱。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很珍惜机会,知道要努力读书;而且他们对段增也非常感激,每次见到段增后都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行礼问好。
段增也没指望将这些孩子都培养成饱学鸿儒,只要他们能读懂和书写常用的字就行。
毕竟将来是个乱世,段增更希望将他们培养成能带兵打仗的人,若是他们中能出一两个将军那就最好,就算出不了将军,但只要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军官,那同样不错。
至于其他方面的事,灾民那边,或许是有段增带头,在接下来洛阳城里的大户人家有不少都开始设棚施粥,接济灾民,顿时让灾民的日子好过不少。
不过那些灾民最感激的人依旧是段增,因为在段增设棚施粥之前,他们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等到段增设棚施粥后,他们的日子顿时就好过起来,这些淳朴的灾民们自然而然的就把功劳归结于段增身上了。
而段府中发生的盗窃案,最后听说王萌亲自到段家来赔礼,又献上一大笔钱财,这才将此事平息。
毕竟段颎现在也不想与王甫闹翻,既然对方已经主动认错了,他自然也见好就收,将此事了解。
……
半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这天下午,段增正在房间里练字,曹安突然走进来道:“小公子,舅老爷到了,夫人让你快过去。”
“舅舅到了吗?”段增眼神一亮,而跟在一旁的顾景听了后脸上露出一丝紧张之色,同时又带着一点兴奋。
作为伴读,他当然要与段增一起,由苏昭来教导;这段时间苏昭没有来,他有疑惑时都是向管事请教,如今正牌老师到了,他这个“编外”的学生心中当然会紧张。
带着顾景,段增等人直接去了后院。
此时段颎还在府衙坐班,只有苏夫人在;段增示意顾景等人留在外面,他独自跨过门槛走进屋内。
刚进门,便见到一个面色黝黑国字脸,表情极为严肃的中年人,坐在苏夫人下手处,这便是段增的舅舅苏昭了。
在苏昭的身旁,还有一个身穿白色袍服的长脸少年,年纪看上去也就十一二岁,段增认得这少年正是苏昭的长子,也就是段增的表兄苏则。
段增连忙上前,先对苏夫人行礼,然后对苏昭行礼道:“外甥段增,拜见舅舅。”
“嗯,起来吧!”苏昭微笑点头,他说话时声如洪钟,让人听了不由得产生畏惧感。
段增应了一声,起身又对坐在一旁的苏则拱手道:“小弟段增,见过表兄!”
苏则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先整理了一下衣袍,然后同样对段增拱手回礼道:“苏则见过表弟。”
与他父亲不同,苏则说话时面色平静,行事一丝不苟。
段增见了后顿时在心中摇了摇头,“看来这位表兄年纪虽小,却是个极为沉稳之人,而且似乎对礼节看得很重,可惜就是有些冷,让人觉得不像个少年,反而比自己更加像个大人。”
若是自己被苏昭教导后,将来也成为像苏则这样的性子,那就太过无趣了。
好在苏则毕竟是从小被他父亲教导,所以才养成那样的性格,而段增却是二世为人,性格早就养成,倒也不必担心太多。
等叙完礼节,又拉了一通家常后,苏昭开口道:“增儿,原本收到你父亲的书信,邀请我来教导你后,我是不打算来的。不过后来又改了主意,你可知为何?”
段增摇了摇头道:“外甥不知。”
苏昭道:“那是因为之后我又听说你派人去设棚施粥,赈济灾民。”
段增愣了一下,难道这件事连远在右扶风的苏昭都听说了?
他还不知道那天设棚施粥的事情经过蔡邕的宣扬后,又被汉灵帝当着百官的面宣读,早就传扬开了。
苏家虽然比不上杨家、袁家那种高门大户,但也是个颇有影响力的世家,家族中有不少人都在朝中为官,所以得知此事也不稀奇。
只听苏昭接着道:“《韩非子》有言,仁者,为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赈济灾民,此乃天子与百官之责,增儿虽年幼,却有如此仁心,所以我才决定亲自过来看一看。”
段增听了顿时有些惊讶,那天自己去设棚施粥,不过是见到那些灾民的悲惨命运后,一时间起了同情心,所以命人去做,并非刻意为之;没想到却意外让他得到了苏昭的夸赞。
而更让他惊讶的是,苏昭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士人,引用的居然是韩非子中的语句;韩非子是何人?那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相比之下,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典籍里关于“仁”的论述实在太多,而苏昭却没有引用。
难道说这苏昭实则是一个信奉法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