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www.19zw.com,最快更新我在大明封狼居胥,杀到朱棣胆寒 !
“皇爷爷,因何叹气?”
朱允炆不解地问,在他看来,一国家的命脉军权被掌握在藩王的手中,实属是对皇权的大大削弱。
之前朱元璋还告诉他,这些个藩王叔叔各个兵强马壮,要是他真的上位以后,京城之内有变,令这些叔叔回京驰援即可。
但,关键在于这些个藩王叔叔要是不来呢?
不来岂不是,他这皇位拱手让人?
换言之,藩王来不来,当真是他能够决定的?
在他还未对皇室宗亲制度有所了解的时候,便是深深明白削藩的重要性。
要想巩固政权,且拥有军队,就必须削藩!
削藩就必须采取黄大人的削藩之策。
他不管如何,只要他日后上位,必定采取这个削藩之策,绝对不允许会出现皇权以及兵权不稳固的情况下,还要时刻提防着诸位兵强马壮的藩王叔叔。
这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致命的心理伤害。
不论如何!
这个削藩政策,我是做定了!
然而。
朱元璋皱着眉头,转而看向了一旁低着头在思虑的朱允炆,又是长叹一口气。
此孙,被他和朱标两人都有过教导,甚至这些年还有不少老臣对其悉心照料。
不说造就文武双全,也不至于都是弱项。
可现在,武比不过燕王朱棣,文也比不过庆王朱格。
明明早早出宫就藩的是庆王朱格,反倒是日日在宫中,更是在他身边的朱允炆同他差距如此之大!
朱格提出的‘天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及‘以功加爵’两大解决藩王问题的法子,可谓是真正展现出了其内政的智慧!
先是从皇室宗族的子嗣入手,又是财政,后是以功劳来调动藩王之间,虽然他老朱向来不喜有人对他颁布的东西提出质疑,但现在不得不承认,朱格的削藩政策在他看来,再无任何可挑剔之处。
只要能将这些政策给颁发下去,不仅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朝堂效力,还会大幅度减轻赋税,百姓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滋润。
藩王之间的权利合理地控制在皇室之内,加之军功升爵,单单这一点,就足够说明此政策的精明之处。
朱元璋又是不由想起说起的大明国祚仅仅只有三百余载。
原本他认为,有他在,有诸位藩王在,国祚必定绵长。
可在朱格的话语之下,他不禁想起了前朝之事实。
当年秦始皇嬴政,何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扫灭六国完成了天下一统,如此成就功绩,毫无疑问说明了他的强大。
如此这般,依旧没有延长大秦国祚,反而紧接着便是在大秦二世灭亡。
另有汉人之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如数,其一生都在驱逐匈奴,保家卫国。
民风所向,众人崇敬。
即便时日以后,已然到现在的大明,都是汉人子弟。
刘彻一人便是给了整个国家,甚至是给了一个民族尊严和自信!
然而这样的人,这样的国家民族,却是仅仅维持了四百年,有他这般大人物维系下,汉朝国祚依旧没有绵长下去。
难道说,汉朝同秦朝,比大明差?
不仅不差,反倒是比他大明更加强大,更加繁盛!
回顾当初唐朝,众所周知的唐太宗一手开创了贞观盛世,英雄之姿,天下人皆捧。
那时的大明世界群国臣服,甚至一举成为汉人史上最强王朝,更是拥有前朝从未有过的汉人土地面积,庞大的疆域,所展现出的强大统治力,无不令全民皆服,全朝皆拜。
天下之大!唐与不争!
此话,流传至今,无不说明了大唐疆域之宽广,气势之磅礴。
这般令世人追捧强大繁华的大唐王朝,国祚却仅仅只有不到三百年!
难道是他大唐不够强?还是不够拥有权?
遥观史实,显而易见都不是。
而如今他朱元璋所创世的大明王朝,相比于这些出类拔萃的王朝,根本比不了。
不论是雄才伟略,还是文治武功,如今大明都未能完成多大的丰功伟绩。
更何况是国土疆域,要是没有朱格收服北元,恐怕根本不敢对外宣称自己真正完全拥有中原之疆土。
就算是比财政收入,大明面对这些王朝,头更是抬都抬不起来。
如今,朱元璋才算是幡然醒悟,如今这般,他有何资格说他大明国祚绵长?!
朱格所考虑,皆为如何延长大明的国祚,考虑的是苍天百姓和整个国家利益。
而,朱允炆想的无疑是权谋之策,只有利益,只有皇室,再无其他。
说句不好听的,这根本就是为了一己私利!
处理有罪之藩王,用这等强力的手段来削藩,十分之不合理。
向来国家内政,牵扯到武力,性质就变了。
不仅危害百姓之利益,还损害了国家之权利。
到时候,大明皇室的统治力必定大大减弱。
同时还会容易引起藩王的不满,甚至走上造反的道路!
对比朱格的话后,又是沉思片刻,朱元璋对于朱允炆所说更加失望。
唉。
标儿,你可看到了,不是咱不想完成你的遗愿,也不是咱想要放弃。
而是他真的令咱很是失望啊。
朱元璋暗暗苦笑,心中也是痛骂:“要不是你标儿死的早,咱何须在乎这些,又何须到了这般年纪还在朝堂,你说你,丢下此子,咱真是有心无力啊。”
想到这,朱元璋再次眉头一皱。
朱格削藩之策,确实不错。
可,这其中对于帝王的要求甚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国之动荡。
眼下储君朱允炆,提出的削藩可见其之心性。
要是真的颁布于朱格的削藩之策,日后朱允炆真的上位,他真的能够守住这大明江山吗?
……
与此同时。
朱格一路来到了自己京城的别院,杂草无数,毫无人气,不时还传出鸟鸣,要不是那牌匾之上写着庆王之名,说这里荒废了也不为过。
这些日子,恐怕都要在京城度过。
看来要在这里住上几日了。
他正打算迈步上前,却是察觉到什么,猛地回头:“谁!”
只见,一满脸笑意的僧人,站在门口处,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