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中文网 > 豆棚闲话文集 > 聊剜赤心飨忠魂

聊剜赤心飨忠魂

一九中文网 www.19zw.com,最快更新豆棚闲话文集 !

      特别喜欢听阎崇年教授讲课,他总是不看讲稿的引经据典、不动声色的娓娓讲述,给听众展示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评价那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听众在众多的戏说历史的迷惑中了解历史真相。

    记得喜怒不形于色的阎崇年先生也有两次动容,一次是动怒----在明亡清兴六十年简介中,讲到明末将领熊廷弼犯了斩与不斩两可的错误,却因为宫廷内的党派之争而被斩首并“传首九边”的时候,老先生为朝廷腐败而拍案,甚至于把讲桌上放的资料拍得飞了起来。一次是动情----在讲到袁崇焕的时候,细述到袁崇焕含冤而死被千刀万剐,并且被围观的京城百姓唾骂的时候,为民族英雄蒙受的屈辱痛心疾首潸然泪下。

    听了讲授之后,对袁崇焕非常感兴趣,就找了很多有关历史书籍,看完了对袁崇焕之死就有了更全面地了解,深深地为袁崇焕生不逢时而叹息,叹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保大明、为官廉洁清正、指挥作战智勇双全的将领,实在是生不逢时,假如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肯定会为国为民立下汗马功劳而名扬青史的。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文采很好,写了很多的诗歌。到了天启年间后,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已经大兵压境来势凶猛,当时先天不足后天弱智的天启皇帝对边防将士还是了解一些,对袁崇焕的率兵打仗“智、仁、信、勇、严”有所耳闻,亲口说“守辽非蛮子不可”(蛮子就是袁崇焕,因为是南方人(祖籍广东生活于广西)被朝中称为“袁蛮子”)。

    天启六年(1626年),天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辽东督抚,这时候原来的督抚熊廷弼刚刚被杀,我们知道这熊廷弼因为辽东重镇广宁失守,罪可杀也可赦,但是时值朝廷内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清东林党斗争非常厉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熊廷弼就稀里糊涂地当了“池鱼”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不仅被天启皇帝砍首并“传首九边”儿子被赐死、八十岁的老母亲被杖责。这时候袁崇焕感到了兔死狐悲唇亡齿寒,曾经写了一首诗悼念熊廷弼: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想来写诗的时候袁崇焕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下场竟然比熊廷弼还惨。更没有意识到,在有着那样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听任于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的天启皇帝当政时,立再大的战功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历代皇帝和皇帝身边的宠臣们都忌讳“功高盖主”谁功劳大谁倒霉。然而我不解的是,世世代代的范蠡们为什么前赴后继的走上这条“飞鸟尽良弓藏娇兔死走狗烹”的道路死不悔改?真是封建帝制下忠臣的悲哀。

    天启皇帝朱由检在上任七年(1627年)后23岁时驾崩。新上任的弟弟朱由校即崇祯皇帝雄心勃勃,立志要收复边境,努力做一个不同于哥哥的“有道明君”

    崇祯对自己的人格很自信,自誉为是一个“勤政自律、知人善任”的好皇帝。他上任三把火,果断地囚禁了魏忠贤,魏忠贤看大势已去,在“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的哀叹中上吊自杀,崇祯接着大马金刀地清理了魏忠贤的余党,让大臣们觉得大明中兴有望,纷纷称赞崇祯皇帝“神明自运”

    这时候辽东边防已经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为了保住朱家江山,崇祯重新启用了以“不怕死、不爱钱”深受朝内朝外官员赞誉的袁崇焕,并任命他为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把北方防线的大权全部交给了袁崇焕。袁崇焕果然不负众望,并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深得士兵厚爱,因此在防御辽东的战斗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宁远一战,以一万兵马打败了号称十万大军的努尔哈赤,把个马上英雄努尔哈赤活活气死,继任的天聪汗皇太极把袁崇焕看成是金兵进攻中原夺取天下的“拦路虎”

    皇太极清楚地看到,袁崇焕就是金国时期的岳飞,不除掉袁崇焕,就得不到中华的大好河山,但是用武力是打不过袁崇焕的,于是皇太极用了一个“反间计”率兵绕道山海关、佯装进攻北京,把袁崇焕引到北京保护京城,明军和八旗军在北京广渠门外进行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袁崇焕亲自披甲上阵,史书记载战场上的袁崇焕的盔甲中箭无数,就像刺猬皮一样,手下将士在没有军饷又饿又冻的情况下,为了保卫“大明江山”而英勇奋战。聪明狡诈的皇太极招呼自己的部下停止攻击,让金兵故意在俘获的明朝太监跟前说,咱们的大汗已经和袁经略秘密商量好了,互相配合,马上就会收复北京。并故意让这两个太监逃跑,这两个太监回到北京,就当了十七世纪的蒋干,一五一十地把金兵的传言告诉了崇祯。

    崇祯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这在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中被如实的描绘得惟妙惟肖,他连自己最宠爱的田贵妃都不相信,对大臣们更是“怀疑一切”有一个御史曾经斗胆上疏给崇祯,说他“日涉于猜疑而不自知”就是说他每天就生活在猜疑中自己还不知道。可想而知,如此猜忌的崇祯听了太监的报告之后会怎样对待袁崇焕了。

    崇祯听到太监的密告后大怒,这时候崇祯置辽东战事、江山社稷、百姓安危于不顾,决定立刻除掉“通敌”的袁崇焕。他以“议军饷”为名,传唤袁崇焕到朝堂议事,袁崇焕万万想不到自己浴血奋战所保护的皇帝会加害于自己,就坐在一个筐里,被城门上的兵卒拉到城上,到了紫禁城就被逮捕入狱,第二年以“通敌叛国”罪名被凌迟处死,这时候是1630年,自此明廷“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果然,在垂死挣扎了十四年后,李自成率兵进了紫禁城,崇祯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披发赤脚跑到煤山上吊死了,被吴三桂放行进入山海关的金兵一路畅通,打跑了农民军,占据了北京城,明灭清立改朝换代。

    在看到这些历史事实后,首先是对皇太极的聪明睿智极为佩服,不用一兵一卒就消灭了明朝一员大将,为八旗兵入侵中原消除了最大的障碍。然后是对崇祯皇帝的仇恨和蔑视,因为自己的猜忌多疑错杀大将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对袁崇焕的叹息惋惜,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却背负着投敌卖国的罪名含冤九泉,而且这莫须有的罪名一背就背了一百多年,直到乾隆朝才昭雪沉冤,制造了又一起大冤案,让历史的悲剧继岳飞之后又重新演绎了一出悲剧。

    袁崇焕其实也知道崇祯的猜忌多疑和刚愎自用,他在上任前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当时崇祯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袁崇焕以君子之腹去度小人之心,怀着一腔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去了前线,他万万想不到崇祯是这么一个说了不算的东西。

    袁崇焕在临刑时口占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读着这首诗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岳飞的满江红,历史悲剧重演,岂不令人泪下!正如金庸先生所说,是腐败的政治酿造了英雄的悲剧。

    袁崇焕自乾隆皇帝昭雪之后,被后人所敬重,人们为他建立了祠堂,康有为撰写楹联说: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以史为鉴,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也只能和明末以来的诗人一同“聊剜赤心飨忠魂”!